网上科普有关“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随着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代谢也较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糖的升高就是其中比较显著的变化,大幅增加了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发病率。诊断糖尿病以后,首要任务是控制血糖,那么,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预防血糖急聚升高而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痛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二是为了预防长期高血糖对各组织器官造成的慢性损伤,如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未要求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而是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那么,我们的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呢?正常情况下,我们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的范围为4.4-7.8mmol/L。
那么,血糖偏高一点会咋样?我们控制血糖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或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后期生活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糖尿病时,已经出现了相关并发症,如肾脏损伤、冠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神经病变等。部分病人发现早、干预较早,将血糖控制在了合适范围,阻止了病变加重,或延缓了病情的发展;部分病人发现晚,甚至直接以糖尿病的并发症就诊,如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所以,若血糖长期高于要求控制的范围,后期将增加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或加速并发症的进展。
综上,血糖并非要控制在正常范围,针对不同的人群,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为宜,在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同时,应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如果血糖长期偏高,将增加或加速并发症的进展。
感谢大家的阅读!
欢迎大家关注医学莘,了解更多 健康 知识!
注:文内容仅作为 健康 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如果偏高一点会咋样?正常人,或者说没有糖尿病的人,吃饭的时候,经过初步消化糖进入血液里,胰岛素分泌传递信息,糖进入肝脏完成代谢,在通过血液送到身体的细胞提供能量,肝脏再把剩余的糖合成糖元,储存起来备用。这一切都是在各个脏器的配合下自然完成,血糖总是稳定的,达标的,对身体的脏器不会有任何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需要人工的附加的调控血糖方法,常见的是运动,吃药等,有的人运动量很大,并且常年坚持,运动完一测血糖,符合标准,很高兴,但也可能多年后出现并发症,很不理解。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吃完饭血糖升高,再去运动降血糖,虽然降下来,但吃饭到没运动是有时间差的,这段时间血糖高,会危害血管和脏器,时间长了肯定出问题,虽然他自己认为是血糖达标了,实际是无法达标的。这样做肯定要比不在乎好得多,但还是存在隐患。
对于糖尿病,不能天天喊着降血糖,而是解决血液里糖多和细胞里没糖的矛盾。
我们通常都在强调糖尿病要控制血糖达标,是由于糖尿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容易引起全身各重要脏器的损伤可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各种慢性并发症如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这些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血糖控制达标的目的是尽可能延缓上述这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所谓的血糖达标的具体值,也是因人而异,不是完全一样的。血糖达标的水平则具有个体化特征,要根据年龄、糖尿病患病多少年、是否合并其他脏器疾病及是否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严重程度、预期的生存时间、是否发生低血糖反应等综合性评估。
你一定不知道吧?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这一天的设立就是告诉人们,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难题,据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明确并临床诊断出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也就是十个人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这个震撼的数据告诉我们,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那么很多病人一定要问了:患了糖尿病之后,血糖一定要降到标准范围么?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是因为“高血糖”,那么如果血糖高一点究竟有哪些坏处呢? 那么到底如何控制血糖是最好的呢?
一.管住你的嘴:
1.主食要定量,粗细要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2.适量吃些蔬菜、水果,种类、颜色要多样。
3.也可以吃点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但是要限制加工肉类。
4.还要保证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5.清淡饮食,足量饮水,戒烟酒。
二.迈开你的腿:
在无运动禁忌的情况下,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可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是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如:打太极拳、慢速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餐后一小时进行,不要空腹运动,也不能参加激烈的运动:如速跑、跳绳、滑雪等。
三.控制不住用药物:
如果血糖波动较大,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血糖对人体的伤害。目前新型的降糖药物就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比如达格列净,效果不错,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
四.减轻你的压力:
精神紧张时,肾上腺会分泌肾上腺素,引起人体兴奋,导致血糖上升,加重胰岛细胞负担。因此,应学会减压,例如深呼吸就是简单易行的减压方法。 同时,心情舒畅是血糖平稳的秘诀之一,糖友们如果能够保持一个平和开朗的心态,非常有助于控制血糖。
最后小结:对于血糖的控制,我主张个体化,也就是说,每一位糖尿病人要把血糖控制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而降糖除了要依靠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说起来道理很简单,但坚持做下来很难。希望每一位糖尿病人,都可以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享受幸福的人生。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你好,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
答案是否定的。糖尿病人的血糖不一定非要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应该依据个人情况来综合考虑。
1、空腹血糖
2、餐后血糖
所以,血糖的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
如果血糖偏高一点会怎样?
不论什么年龄,对于所有的糖尿病友来说,血糖偶尔偏高一点,问题不大。血糖本身就是变化的,但如果长期偏高一点,长期超过正常范围,那么肯定是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久而久之,也会引起并发症提前到来。
判断一个糖尿病友的血糖是否控制得不错,除了要看血糖是否在正常范围(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随机血糖),还要看血糖是否一直保持平稳。
所以,糖尿病友应该尽量将血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到来,与正常人一样 健康 长寿!
纯手打,码字不易。若您赞同文中观点,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留言或邀请“三诺讲糖”回答!
血糖偏高初期会身体不适,想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首先必须管住嘴迈开腿,减轻体重,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饮食,合理用药。
血糖是维持我们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质,能够起到提高能量、参与代谢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血糖都在一个固定范围内,当血糖升高或降低,就可能导致糖尿病、低血糖等的发生,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我们人体正常的血糖范围在:①空腹血糖:应 3.9mmol/L且 6.1mmol/L;②餐后两小时血糖:应 7.8mmol/L。当我们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和/或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即需要考虑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的高血糖水平会引起我们组织器官的损害,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肾、眼、血管、神经等靶器官并发症的发生。所以,糖尿病一经诊断,均需要积极正规治疗,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并正规使用降糖药物,同时注意监测血糖水平变化,并定期复查。
我们建议大家至少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内,餐后两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内。对于年龄较小、病程短、无并发症、预期寿命长、无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会更加严格。而对于老年、病程长、并发症多、预期寿命短或频繁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放宽。
如您有任何疑问,欢迎文末留言,共同探讨。关注作者,每日持续性更新 健康 知识。
糖尿病人的血糖要求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也就是说不同的人血糖控制标准也是不一样的,通常称为理想范围、宽松范围,
制定血糖的控制范围是基于安全性的原则,还要求患者在这个血糖范围内尽量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机会。
而正常血糖是非糖尿病人的血糖标准,也就是空腹血糖为4.0-6.1mmol/L,餐后血糖低于7.8mmol/L的标准,对于糖尿病人,这个标准范围相对比较窄,难于达到,而且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所以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不要求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
糖尿病人控制的理想范围为空腹4.4-6.1mmol/L,餐后血糖低于8.0mmol/L。
这个血糖标准通常要求病程比较短,比较年轻,没有并发症的患者,因为尽可能的降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这样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就比较小。但基于上诉原因,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通常将患者的血糖控制范围设定为理想范围,也就是空腹4.4-6.1mmol/L,餐后血糖低于8.0mmol/L,这表明患者的血糖控制就是非常理想的了。
而相对宽松的控制标准为空腹4.4-7.0mmol/L,餐后血糖低于10.0mmol/L。
这个血糖标准是大部分糖尿病人的控制标准,这个血糖情况能够保证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
血液中的葡萄糖即为血糖,葡萄糖如同氧气,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供能物质,有足够的能量,我们的细胞才能正常工作。当监测到低血糖或高血糖时,说明血糖司令部胰岛有所失职,需要启动人为干预。 不管靠胰岛长官还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口服降糖药或外源性胰岛素,只要血糖保持在稳定状态,我们就是血糖 健康 状态,不会伤害到神经、血管。换言之,我们靠努力成功摘掉“糖尿病”的帽子。
让我们的血糖高低起伏的因素很多,有使血糖升高的饮食、升糖激素,有使血糖降低的运动、自身胰岛素、外源性胰岛素。机体血糖稳态如同一个天平,升糖因素和降糖因素如同砝码分别在天平两边,当两边砝码重量相当,天平平衡,即我们的血糖处于稳定状态,血糖保持 健康 。
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吃喝玩乐必不可少,自身胰岛素、外源性胰岛素、降糖药物帮我们应对各种正餐、加餐,吃是升糖砝码,自身胰岛素、外源性胰岛素、降糖药物和玩是降糖砝码,天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动态平衡的调节。
血糖值、曲线都只是一个天平平衡的结果,每个血糖结果背后都有一场拉锯赛,就是升糖砝码与降糖砝码的对抗赛,当异常血糖出现时,先检查我们天平的砝码,是哪边多了,哪边少了,分析每一场对抗赛胜败的原因。找到根源后,通过我们人为加减砝码, 掌握血糖平衡技能,使天平重新平衡,血糖就再次恢复 健康 状态。
天平两边的砝码时刻变化,血糖时刻在进行动态平衡的调节,结合不同人胃肠道吸收快慢不同,不同食物消化吸收时间不同,不同人胰岛素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不同,所以餐后血糖变化多端,某一个点的血糖远远不能代表餐后血糖状态。
血糖 健康 状态是一个宏观整体,不是微观点血糖,所以我们需要坚持规律监测血糖,重视血糖达标率、高血糖、低血糖、平均血糖、血糖波动,从五个维度全面看血糖好坏。
请关注在线指导控糖先行者——微糖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对糖尿病的治疗来说,把血糖控制好是最基础的要求,如果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当然是最好的,可以把高血糖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但是全天血糖是处于不断波动中的,有糖尿病的人由于自身血糖调节机能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时刻精准调控血糖,所以很难做到任何时候的血糖都处于正常水平,特别是有些人的血糖只能控制到不高于正常很多,偏高一点儿,这样可以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知道高血糖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众所周知,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引起多种并发症,而所有并发症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由于高血糖损伤了血管内皮,大量脂肪沉积其中引起炎性反应,导致脂肪脂质化变性形成粥状物,这些物质积存于血管壁中造成了血管结构破坏,阻碍血流或血管破裂,最终受累的是得不到充分氧及营养供应的组织器官。
从中可知,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高血糖是病变发生的基础,脂肪沉积危害最大,而一旦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就会升高,高血压不断冲击血管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病变进程加快,如此恶性循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
因此,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重点还要控制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要控制好,因其是将脂肪运送进血管内皮的运输工具,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好了,即便血糖稍高一点,减少了脂肪的沉积,血管病变的发生机会也将大大减少,对血压的控制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如果血糖偏高一点,但能把血脂、血压控制好,对避免血管病变是非常有利的。实际生活中,有些人比如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等血糖不能降的过低,否则可能导致供能更加不足而影响生理功能的发挥,此时血糖高一点,只要把血脂和血压控制好也是可以的,比如: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 健康 知识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还可能是由于身体病变引起,其实很多人血糖较高并不是糖尿病,通过一些方式调理就可以恢复,那么血糖高多少是糖尿病?血糖升高一定是糖尿病吗?下面就来详细了解糖尿病的血糖值,以及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内容吧。
1、血糖高多少是糖尿病
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
高血糖多少算是糖尿病现象呢?专家介绍说,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15~6.19mmol/L,餐后血糖2小时血糖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则称为空腹血糖损害。
如果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mmol/L~11.1mmol/L则称为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损害与糖耐量减低可看做从正常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但如果治疗得当,可以逆转为正常。如果治疗不得当,则发展为糖尿病。
2、血糖升高是糖尿病吗
血糖升高不一定是糖尿病,内分泌科医生解释,偶尔一次的血糖高并不能够说明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必须是经常持续血糖升高。影响血糖的因素较多,单次的血糖升高并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充分依据。血糖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本身易受饮食、药物、运动及应激等因素的影响,血糖的测定受血糖监测仪器的稳定性和监测人操作熟练程度的影响也较大,而且血糖的测定只能反映即刻血糖水平瞬间性和波动性,缺乏对患者全天血糖变化的全面监测,目前医学界正逐步将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作为糖尿病诊断的标准和治疗的检测指标。
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较多,可变因素也较复杂,而在这些因素存在下测得的血糖值是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临床上常见的原因主要有:
1、情绪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刺激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
2、饮食不调,饮食过量,尤其是进食升糖指数较大的食物,如稀饭、汤面条、白米饭等,可使血液中游离葡萄糖增多,以致血糖升高。
3、各种应激反应时,如剧烈运动、疼痛、外伤、寒冷、疲劳等应激时,体内对抗胰岛素的各种激素分泌增多,加速糖原分解,血糖升高。
4、药物因素,引起血糖升高常见药物如皮质激素类、利尿剂、精神心理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5、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增多,如甲亢、生长激素瘤,这些疾病可使体内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血糖上升。急性胰腺炎波及胰体胰尾部时(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多分布在这里)亦可引起血糖升高。
临床上这些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是非常容易见到的,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发现血糖高就按糖尿病诊疗,易发生误诊误治情况。因此,高血糖不是一个疾病诊断标准,而是一项检测结果的判定,高血糖不等同糖尿病。有高血糖的患者还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形成糖尿病。
3、如何降血糖有效
1、增加活动量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糖尿病患者确实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
2、“粗”粮不要细作
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非常关键。以面包为例,白面包食物GI为70,但掺入75%~80%大麦粒的面包为34,所以提倡用粗制谷物代替精制谷物。
3、餐盘用小号
选用小号餐具能减少食量,降低对食物的摄取欲望和热量摄入,保持合理体重。
4、早餐换成“稠的”
由于稀饭加热的时间较长,淀粉容易转化为糊精进而易分解为萄萄糖。同时,稀饭呈半流体状态,进食后胃的排空时间比较短,所以吃稀饭比吃主食更易于升高餐后血糖。因此,早餐最好不要只喝稀饭,要吃点“稠的”食物,坚持以吃主食为主。
5、饭量一定要算计
过度肥胖的人减掉5%的体重就能将糖尿病发病率降低70%。计算一下每日的摄入量,看看自己该少吃多少。
6、增加维C摄入
增加饮食中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的含量,能防止动脉血管壁被破坏,减少斑块堆积和心脏病,从而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增加膳食中果蔬的比例,能提供抗氧化剂的最佳来源。
7、增加无糖液体的摄入
脱水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人每天都应该摄入大约2~3升的无糖液体。当血糖升高时,喝水除了可以冲淡血糖还可以避免食物的过多摄入。存在心脏病或肾脏并发症的患者则需要适当限制液体的摄入,具体细节应该去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8、每天喝绿茶
与其他饮品相比,绿茶由于未经发酵,多酚的含量较高。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和降血糖作用,它还能对血糖的释放起到控制作用。
9、垃圾食品不要碰
如果你经常光顾麦当劳、肯德基,糖尿病也会“光顾”你。明尼苏达州的科学家们对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3000人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每周吃两次垃圾食品的人,体重不但增加了4.5公斤左右,胰岛素抵抗性也提高2倍,这是导致糖尿病的高危险因素。就算你的体重保持正常,垃圾食品中反式脂肪和精制碳水化合物也会提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10、带午餐上班
避免在餐馆或快餐店吃午餐,因为它很容易让人对食欲失去控制。快餐店的食品分量很大、热量过多,还含有大量的脂肪。研究发现,外出吃饭次数较多与体重增加之间存在关联。自己制备午餐的过程中,你会对食材的原料和分量进行精细控制。如果你觉得每天自己准备午餐有些麻烦,可以先从每周准备两次开始。
11、急火煮,少加水
食物的软硬、稀稠、颗粒大小等对食物GI都有影响。谷类煮熟不必经过长时间高温,因为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多,糊化就越好,食物GI也越高。
12、自我放松与情绪调节
放松运动如:深呼吸、配合着轻松舒缓的音乐来松弛肌肉等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同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13、餐前一把坚果
餐前吃点含脂肪的食物,如杏仁、核桃等坚果,除了增加饱腹感,让你在正餐时少吃点,坚果里的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减慢食物消化速度,从而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
14、常备口香糖
咀嚼无糖口香糖能控制糖友对零食的摄取欲望,但数量不宜过多,因为有些品牌的无糖口香糖所含有的甜味剂在较高剂量时会让胃部产生不适感。咀嚼口香糖还会让口腔留下清新的口气,让人不想再吃带有异味的零食把它破坏掉。
15、打太极拳
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传统锻炼方法,可帮助人们调节呼吸、改善血液循环,对身体起到整体调节作用。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还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练太极拳,还能减缓糖尿病引起的身体功能衰退,对肥胖的患者效果尤其显着。
16、吃点醋
食物经发酵后产生酸性物质,可使整个膳食的食物GI降低。在副食中加醋或柠檬汁是简便易行的方法。
17、自我按摩
通过按摩足部等身体部位,一方面防止并发症发生,另一方面能对胰腺、肝脏和内分泌系统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刺激人体生成更多的胰岛素细胞。这种“反射疗法”,长期坚持效果显着。
18、餐后测血糖
餐后2~3小时内对血糖进行监测有助于糖友在一天内更平稳地控制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制订更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计划。
19、睡眠长短有讲究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加倍。每天睡眠超过8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3倍。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干扰与血糖相关的激素。
20、远离使血糖升高的坏习惯
暴饮暴食、饥不择食都会使体内的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尤其是女生们常有的“甜食瘾”、“炸物控”,或是恶性节食之后的食欲大解放。其次,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发怒,也都可能导致餐后血糖高。当然,缺乏运动、吃完饭就窝在沙发上看电视、长时间上网、玩游戏,不利于血糖的稳定。研究显示,空腹血糖高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3-9倍,饭后血糖偏高,罹患糖尿病的机率则高4到10倍。
关于“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语寒]投稿,不代表中心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n--4kr3px0kd31czgcy5ah28ay0l.cn/cshi/202502-50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中心号的签约作者“语寒”!
希望本篇文章《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中心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